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宽广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业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解释、执行,以及农、牧、渔、加工企业管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管理,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物流与电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业经济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涉农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工程与供应链管理、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在农业管理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熟悉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经营、推广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4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建立稳定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二)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 
(一)课程设置
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位公共课 (8学分)  | 
    外国语(英语)  | 
    3  | 
    48  | 
    1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6  | 
    1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2  |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2  | 
    32  | 
    1  | 
    
  | 
   
   
    领域主干课 (8学分)  | 
    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 
    2  | 
    32  | 
    1  | 
    
  | 
   
   
    现代管理学  | 
    2  | 
    32  | 
    1  | 
   
   
    农产品市场营销   | 
    2  | 
    32  | 
    1  | 
   
   
    农业政策与法规  | 
    2  | 
    32  | 
    2  | 
   
   
    选修课 (不少于8学分)  |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  | 
    2  | 
    32  | 
    1  | 
    选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 
   
   
    农村统计与调查  | 
    2  | 
    32  | 
    2  |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  | 
    2  | 
    32  | 
    1  | 
   
   
    财务管理与分析  | 
    1.5  | 
    24  | 
    2  | 
   
   
    电子商务  | 
    1.5  | 
    24  | 
    1  | 
   
   
    农林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  | 
    1.5  | 
    24  | 
    2  | 
   
   
    都市农业与乡村旅游  | 
    1.5  | 
    24  | 
    2  | 
   
   
    农林业资源环境与管理   | 
    1.5  | 
    24  | 
    2  | 
   
   
    资本市场与投资理财  | 
    1.5  | 
    24  | 
    1  | 
   
   
    经管学术论坛6期  | 
    1.5  | 
    24  | 
    1-2  | 
   
   
    补修课  |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一般要求补修3门大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具体要求由各学院进行确定并负责实施。  | 
    
  | 
    
  | 
    
  |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培养档案,注明“补修本科课程”字样,但不计入总学分  |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6学分)
研究生科研实训内容
 
  
   名称  | 
   内容  | 
   方式及要求  | 
   考核材料  | 
  
  
   实验实践 (4.5学分)  | 
   实验实训 (1.5学分)  | 
   完成校内实验室“现代服务业综合实训”,并根据实验课程模拟岗位的设置,以助教方式顶岗实习3-6天。  | 
   实验实践记录表  | 
  
  
     专业实践(3学分)  | 
   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为25周。学院和实践基地联合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定性定量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 
   专业实践调研报告  | 
  
  
   学术活动 (1.5学分)  | 
   项目申报 (0.5学分)  | 
   填报省部级申报书一项  | 
   项目申报书  | 
  
  
   主题讲演 (0.5学分)  | 
   参加seminar,并进行2次以上主题讲演  | 
   讲演照片及记录  | 
  
  
   讲座 (0.5学分)  | 
   参加5次以上学术报告  | 
   填写记录表及总结  | 
  
 
2.其他环节
其他环节包括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进展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从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调查期间,应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学生是第一作者,作者所在单位为北京农学院。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来源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直接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能够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提交开题报告(或项目申报书)、中期报告、毕业论文(或结题总结)。
论文答辩每年安排两次,分别为5月底、11月底。学位论文由学校安排至少3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3或5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并履行了相关义务,准予毕业,并在研究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颁发学位证书。